專家專欄──男兒有淚哪兒彈,聲訴男關心可安
臨床心理師 李維庭
「我是這麼地打拼,從一早就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才回來,還不是都為了這個家﹗結果呢?老婆離開我還告我家暴,兒女也被洗腦,不喜歡跟我講話,我在想,我這十五年來的婚姻都白費了(停頓),唉,這個家根本沒有人重視我(隱約的啜泣聲)……」
電話中傳來一個男人無奈、氣憤又受傷的心聲,他不瞭解結婚十五年來,他那麼努力工作,把賺來的錢都給老婆孩子,卻得到如此結果,沒錯,他是有一些「小缺點」,比如,下班後為了緩和工作壓力,會喝點小酒,較好入睡;太太若抱怨孩子不聽話,他就幫太太教訓孩子,有時雖然罵得較嚴厲,但也是為了孩子將來好啊,他小時候一樣是被父母打罵過來的,不是嗎……男人在想,難道這些「小缺點」就能完全消磨掉他對這個家的「重大貢獻」?他到底做錯了什麼?犯了什麼滔天大罪要遭受妻兒如此的「懲罰」?
「O先生,我從聲調中,可以感受到你有很深的無奈、難過﹗(停頓)今天你打電話進來,這就是一個機會,讓我們一起好好地回頭看,怎麼會變得這樣?也來想一想未來該怎麼辦?用什麼比較好的方式來面對」。
電話的另一頭,男性關懷專線的工作人員,試圖與這位男人的內心聯結,爬梳他的疑問,安定其紛亂的情緒,找出一個可以工作的方向。
「男性關懷專線」的價值在此展露無遺。
在傳統社會的一般概念上,男性被塑造成剛強、抗壓,不輕易表露內心感受,「男兒有淚不輕彈」,這種概念在我們社會隨處可見,當一個小男孩跌倒了放聲大哭,身旁的大人常會說,「你是男生,要勇敢,不要哭」,這就是在告訴小男生,如果你有疼痛及情緒,不許表露出來。因此在不知不覺中,男性認同他身處的社會所給予「男性的潛在原型」,而此原型反過來壓迫身而為人的「自然情緒表露」。久而久之,男性自動地忽視內心感受及表達的重要性,專注在「理性的問題解決上」。也因此,男性有負面感受時,通常選擇獨自承受與自行解決。在伴侶關係中,以為自己若愛對方,就要「忍耐」對方帶來的不適,而難以用「溝通」來和對方疏通。但是就對方來說,根本感受不到男人的「忍耐」,而是覺得男人「不耐煩」、「不願說」、「懶得溝通」,如此一來一往,兩人關係的疏遠也再所難免。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社會的變遷及性別平等意識的推廣,過去在傳統男女角色的價值觀需做修正,男性不能只是賺錢養家,必須要學習身為「現代父親」、「現代丈夫」所被期待的行為及態度,比如,男性要能勇於表達情感和另一半溝通,要花時間陪兒女成長玩耍……等。但這些行為及態度背後的概念與能力,在上一代的男性身上,並不常見。換言之,男性在以前還是兒童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不太能經由模仿父親而得到如此的概念與能力,許多有家庭問題的男性,要能「重新審視男性原有的腳本」,並且願意開放學習「現代男性」的腳本,就有機會跳脫傳統男性角色的框架,找到個人以至於家庭改善的契機。在這歷程中,男性需要外界的協助,諸如香港男士協會的「男士之苦」熱線,以及我國的「男性關懷專線」,都是標舉以「男性」為對象的協助機構。
以「男性」或「男士」做標舉對象的做法非常重要,男人們會因此感受到這是一個特別為他們所做的服務,這種特別感,可以抵消掉「我不需要幫助」、「男性要忍耐」、「男性不計較」的傳統男性價值,而認可「男人們也有被協助的需求」,並更能激勵男人們「光明正大」地使用這些協助。
筆者近年來,有幸和「男性關懷專線」夥伴們合作,督導男性關懷專線的線上服務及個案討論,也看到男性在「有聲無影」的情況下,較容易把自己內在情感表露出來,間接地卸下「男人」的面具,展露「自然人性」的情感與受苦。男人們在電話線上,得到協助與關懷。
如果,你遇到一個男人傷心難過,不知道該找誰時,那就請他聲訴男關吧﹗
適值男關成立十年,特以此文,獻給男關的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