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立支持性關係之常用技巧

一、通則

當個案處在壓力之下而表現明顯之情緒障礙時,醫療人員最重要的是要先給予情緒支持,然後才能有效教導病人壓力的處理技巧。特別是面臨重大事件或急慢性生理疾病時,更應善用心理輔導技巧;基本上,輔導的目的消極的在於「扶倒」;亦即扶持病人使免於倒下(崩潰);更積極的,期使能輔其自主,導其獨立。建立支持性關係(supportive relationship)是任何一種心理治療之首要因素。對於常見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憂鬱或憤怒,一般在建立支持性關係後,都能有效得到緩解;支持性關係的建立技巧,是所有醫療人員時必備的基本技巧。一般而言,最常用之支持技巧包括下列幾項:

1.宣洩(catharsis):協助病人透過宣洩將強烈情感(譬如對疾病的害怕),包括過去所害怕或羞於表達的,在支持性的關係下說出,往往可以供患者有如釋重擔的輕鬆。

2.澄清(clarification):藉由病人自己談事情的過程,加上治療者適時地予以辨明,可以讓病人重新看清問題所在,而有一番新的認知。(譬如對壓力或疾病所產生的扭曲認知與解釋)。

3.稱讚(praise):指支持病人的自尊,在治療/輔導中提出病人的正面的行為改變或進步,並強化其成功的經驗,以促使其更繼續進步。

4.再保證(reassurance):透過病人對治療/輔導者的信賴,治療者可以針對患者的疑慮、診療相關問題予以再保證,提供治療照護的希望與目標,以減輕病人的懊惱,加強其信心。

5.改變環境因素︰協助移除可改變之壓力源。

6.藥物使用:必要時給予抗焦慮劑、抗鬱劑或其他支持性藥物,以改善其身心症狀。

支持性關係的建立之所以能促成療效,其主要有效因素至少包括下列幾項︰

1.病人感受到他並不是孤單的。

2.病人感受到他被瞭解、被接納,可以肯定自我價值。

3.病人感受到他的問題是有希望解決的。

4.病人可以認同治療者,並從而學習有效的因應技巧。

5.病人可以透過治療互動關係經由下列認知或經驗上的學習,而重新獲得認知的藍圖(cognitive map),瞭解下一步該如何走:

1)宣洩。

2)可與不帶批判色彩的治療者傾訴。

3)減敏感(desensitization):透過反覆與治療者傾訴及討論問題,可以減低患者,對問題的敏感度。

4)澄清(clarification)。

5)學習到新的而且正確的情感經驗:經由治療人員的誘導、支持及提供建議,協助患者學到新的經驗與新抉擇。

6)增強自立感(sense of mastery):整個治療關係最終的目標是提供患者能認知、瞭解如何進行下一步計劃,如何繼續生活下去。

二、技巧上的叮嚀

1.拒醫個案

1)瞭解個案過去就醫的經驗,澄清個案拒醫的原因,並同理個案不舒服的就醫經歷,給予對方充分的時間去表達。

2)拒醫個案為憂鬱症者,與其溝通時,要引導其用正面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勿將心思重複盤旋在自殺意念上。

3)拒醫個案為精神分裂症者,與其溝通時,要同理其可能面臨有幻聽、幻覺與幻想的情形,不要與其爭辯妄想內容的真實性與否,避免激怒個案且影響關係的建立。

2.家屬

1)同理家屬對自殺事件的無奈及煩惱。

2)詢問家屬有關個案與家人之間的互動程度。

3)進行家屬衛教:精神狀況評估,緊急就醫步驟,降低自殺風險的方法,溝通原則等。

4)相關資源的介紹:安心專線、生命線、張老師,以及醫療資源運用。

三、人格疾患且有自殺行為或有自殺意念者之注意事項

由DSM-IV-TR對人格疾患的診斷準則說明,當內在經驗與行為模式,與文化背景所預期者偏離甚遠,會出現認知、情緒、人際與衝動控制等四種領域的問題。依據四種領域的議題,做以下處遇原則的建議:

1.面對有自殺意念,對自殺衝動評估是危機處理首要原則。個案情緒狀況是否可以控制?是否可以交談?可以透過BSRS-5進行評估,決定是否要緊急就醫的判斷,必要時請警消人員協助就醫。

2.個案當下的心緒混亂,認知扭曲,容不下外界的聲音,會加重溝通的困難。憤怒、自毀的衝動、自傷或威脅行為,可以用「SET」的溝通策略,包括給予「支持」(support)、發揮「同理心」(empathy)、及點明「事實」(truth)等三項步驟,缺一不可。

3.與人格疾患互動時,必須有人際界限的設定。在協助個案時,理解個案情緒化行為是人格疾患一種特質,不要因個案的混亂行為而亂了方寸。在平靜心情下與個案溝通,一方面瞭解個案的需求,另一方面說明我們的立場與原則,最後與個案一起找到問題解決的共識。

4.對高自殺意念個案危機處理的重視。不論問題是否解決,個案精神狀況評估仍處於高風險狀態,鼓勵個案就醫為當務之急;如果個案拒抗就醫,必要時與親友聯繫告知其危險性,以及自殺防範教育。

5.如果事先得知個案是人格疾患,務必做好事前準備工作。例如:個案是屬於何類型人格疾患?是否有精神疾病問題?是否在發病期間?與督導討論後,確定處遇原則與方向才前往,儘可能是攜伴訪視,或是邀請親友、里長、公共衛生護士及其他相關人員協同訪視,可以適時支援,降低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