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繭而生,十年之見
諮商心理師 呂季魁
台灣向來是個文化共融之地,對「好男人」、「好丈夫」、「好兒子」、「好父親」總有其文化脈絡下的輪廓,然而也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位移。其中男性最受其影響的就是自己身處的家庭觀及社會的角色期待,從早期的「好好工作,努力賺錢養一個家,其他不用管」演變至今,也慢慢的發現光靠努力賺錢養家未必能保證家庭的幸福,因長期忽略關係經營,等退休的那一刻才驚覺自己不過是提款機,五味雜陳了然於心。但值得慶幸的是,十多年來隨著各種家庭工作的展開,男性也慢慢的覺醒,驚覺自己是在父權文化下的既得利益者,也是被毒害者,學會嘗試掌控一切,卻又往往失去一切,彷彿經典電影「教父」的場景,控制了一切,卻失去了家人,孤單老死。所以十年來台灣男性努力嘗試改變,也在改變的歷程中努力維護自己尊嚴,這樣的歷程相當艱辛,而適逢其會的,男性關懷專線十年來一路相伴,身在其中,也看見許多,也讓曾與男關合作的筆者獲益良多。然而,或許有人會問男性在這十年來真的有改變嗎?
是的,台灣的男性正在蛻變,從賣車廣告的發展就可以發現,從早期的廣告一定是香車美人(典型的物化女性),後來廣告演進到好男人要帶一家人出遊還一定要帶著一隻狗,當然搭配溫馨感人的音樂也不可少,近期更不一樣了,有中年大叔開車在苦悶生活中尋找自由的情境,自以為大叔魅力的自得其樂。這些都在反映男性跟著時代的多元價值逐步位移。
其實台灣男性一直活在別人所定義的角色與特質論中,不論是「好男人或壞男人」、「男性特質或女性特質」,甚至每幾年對「新好男人」的條件設定都不一樣,而這些設定與定義者往往不是男性。而這麼多年下來實務經驗中都顯示男性沒有成為上述二元論男人套餐中的樣品,但多半成為兩種男人,一種是「豐富的男人」,在傳統父權體系與新時代價值中的拉扯中,生存下來的男性對事物往往有更多的彈性,學會柔軟,接受自己有時候是會有吃熱炒喝兩杯、抱怨另一半的時刻,有時是會跟另一半示弱撒嬌的時刻,更有捍衛家人的時刻,整體而言是豐富的,是真實的。然而另一種過不了價值衝突關卡的男性,則是「掙扎的男人」,會陷入掙扎的窘境,努力去變成不是自己的樣子,來挽回關係,甚至誤認自己為別人的改變,應該要有所回報,執著一點的就變成別人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不就是家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的原型嗎? 但別忘了這兩種男人的原點都是想改變,想在多元的世代中安身立命,但找到的路不同,得到的結果亦不盡相同,這也是男性關懷專線的施力點,陪伴男性在這條蛻變之路走得更順暢。
十年來的實務經驗告訴我們,身處掙扎的漩渦並不可怕,難的是誤入迷失自己的歧途。有三個簡單的要點可以協助男性朋友走出漩渦破繭而出:
1. 學會對「照顧自己」負責:
很多男性自幼的學習過程中,都習慣以「憤怒」來表達各種情緒,對於自己的內在感受往往無法照顧到,往往為了讓自己內在平靜而不斷外求方法,透過追求成就、掌控一切、競爭中得勝、為了得到肯定而戒煙戒酒……等等方式來確認自己的存在,而這樣的方式往往讓自己內在更空虛,因習慣往外追尋,很容易出現「我做了那麼多,卻什麼都沒變?」的問句,自然也希望外在世界為自己負責,這會在漩渦中越陷愈深。所以一切的起點,在於為自己負責,為照顧自己這件事負上責任,學會面對自己的感受,因為責任在自己身上,就不會要求別人改變,要求別人為自己的感受負責,而是從自己做起,內心穩定了,自然不易迷思自己。
2. 專注生活的細節:
現代生活忙碌,生活的節奏很快,很多男性往往在吃飯的時候想工作,工作的時候想下班後的聚會,聚會時又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始終難以享受米飯的香甜,也少有好好聽另一半講話的時刻,不是不聽而是心不在,久而久之既感受不到自己也感受不到別人,等發現時才驚覺生活已經一團糟。所以要能專注生活的細節,好好吃飯,好好休息,好好珍惜體驗生活的每一刻,與每一個人的相遇,當然還有與你家人相處的每一刻。專注於此,而不是刻意變成好男人、顧家的男人……
3. 累積快樂的時刻:
生活總是苦樂參半的,在家庭關係中更是如此,而如何在關係中累積快樂的時刻,會是累積幸福關係存款的重要關鍵,可以選擇透過彼此傷害增加關係中的負資產,也可以選擇在平日生活中多增加一些快樂的關係小額存款,這就要看自己怎麼選擇了,選了就好好負責。沒有人的家庭關係是永遠平順而無考驗的,但有豐碩的正向經驗作為後盾,總能將危機轉為豐富的轉機。
縱觀十年來台灣新一代男性正在蛻變中,緩慢而持續,但質的改變往往無法一蹴可幾,甚至在漫長的過程中沒找到適當的出口與方法時,會傷了自己與家人,故需要時間的醞釀與大家同心耕耘,筆者衷心期盼更多夥伴投入男性工作的領域,過程並不輕鬆,但值得。